首页 > 专题项目 > 正文
专家巡导圈重点 校际合力开新局 —— 教育部科技司“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 专家巡回指导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王广胜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4日

12月18日、19日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专家巡回指导活动,在项目牵头单位闸北八中如期举行。

此次指导活动旨在对入选实践共同体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探索以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协同推进教育应用的长效机制,形成一批成熟的、可借鉴、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教与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

指导工作组由央馆人员、教育信息化专家、各省推荐的教学应用业务指导专家组成。具体成员有:中央电教馆研究部副主任黄天元、上海教科院蒋鸣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荣良教授、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副主任钟苇笛以及中央电教馆干事宗元春。上海市电教馆副馆长潘丽芳、静安区教育局中教科科长陈佳彦、市电教馆应用推进部主任黄炜、市电教馆楚婉婷陪同指导。牵头校闸北八中党总支书记、校长陈婷,闸北八中原校长、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刘京海,闸北八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吴剑庸,三十多所实验学校校长和老师,尚学公司及学校信息中心、校办负责人参加此次指导活动。

整个项目指导活动分为课堂应用案例展示和实践共同体项目组汇报两部分。18日下午,田家炳小学和闸北八中代表项目组,分别进行基于数字化实验资源和学程包资源的课堂应用展示。

第一堂课是田家炳小学青年教师贺云飞给大家带来的三年级《桥面承重》一课。这节课是根据远东版自然教材改编的DIS数字化实验课,其中的实验器材是由田家炳小学自然教研组自主设计、研发。通过生活中桥梁承重过度垮塌的现象作为思考的角度,学生根据现象以及观察生活中各类桥的照片提出猜想。然后进行设计、模拟实验验证推测,知道桥面承重和桥面材料、桥面形状有关。经过优化改进的DIS数字化实验设备,让学生得以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在提升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第二堂课是闸北八中七年级数学青年教师彭洁茹执教的《轴对称》。本节课尝试基于学程包资源的应用,从传统以教为主向数据驱动下教与学融合的课堂模式推进。教师通过生活场景的创设,发现、抽象出数学问题,再通过实际操作,充分体验,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基于观察、互动问答、探究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发现、归纳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iPad 和纸质练习的融合使用,熟练掌握性质的应用,学会相关作图。学程包的增强体验、强化互动、及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的优势在这堂上得到充分展现。学程包课堂应用模式与策略亦初步成型。

听课结束时,专家们对两类资源的课堂应用充分肯定。他们对资源所产生的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方面非常感兴趣。尚学公司的张红娟以平台上的实时应用数据为例,向专家们解读了项目所开的三类资源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学程包在学生过程性学习行为方面的数据采用和初步应用情况。

19日上午8:30,“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组专题汇报在闸北八中综合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中央电教馆研究部副主任黄天元主持。

会议伊始,静安区教育局中教科陈佳彦科长代表区教育局致辞。陈科长说道:

这是一项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研究。本项目顺利地推进体现了教育部开展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远影响。区教育局高度重视项目实施,统筹各类资源,落实政策、经费支持等,抓好全周期管理和工作指导,保障了项目有序开展。

接着闸北八中党总支书记、校长陈婷代表总项目组,从项目目标的认识提升、项目研究的三个关键问题、项目启动后的实践工作、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的核心突破与创新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项目下一步计划七个方面,汇报整体推进和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总项目汇报之后,参会的成员学校代表,分别就各自的学校和实验学科开展情况进行案例汇报。其中闸北八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吴剑庸从多学科常态化应用和实验学科重点突破两个方面汇报八中自项目开题以来的方案实施进展,以及作为牵头单位资源模型建设和应用推进情况。闸北八中王广胜老师以1个实验班级为例,为大家介绍了数学实验学科在因类分层标准制定和工具开发方面的探索。田家炳小学朱玲玲校长以“技术赋能 助力每个学生自主成长”为主题,向大家详细介绍在小学数学与英语学科改革试验中,开发的适合课前预习、课中教与学、课后训练检测的三类APP的应用成效,并重点演示了小学英语伴随性学习共享平台的使用。江湾初级中学丁蓓校长从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建设到以大数据为评价依据的“教、学、评”融合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详细阐述学校研究计划的推进。化学老师郑逸清重点解读了化学学科作业设计评价要素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因类分层提供依据。上外嘉外学校分别从英语学科开发英语字母学程包、语文拼音学程包、数学学程包以及综合课程群、数字互动课本等建设与应用方面,分享了学校学科推进的案例经验。

专家们对于实践共同体实施阶段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给出专业的指导建议。专家们指出共同体学校围绕学科教学,基于学程包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覆盖多学科的常态化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充分体现了课题的价值和实用性。其中学程包成为因材施教、因人导学的一个很好载体。跨校、跨省联盟和校企之间形成的耦合的沟通方式,已经形成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模式。建议方面,专家们提议:一是要处理好长远发展和项目本身的关系。一年的课题实施周期,需要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基于现有数据,形成典型案例,梳理相应模式。二是学程包资源开发方面,要注意处理机械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之间的平衡,从注重教的角度走向关注学的角度;在学程包开发技术方面,要做到不断优化,为人工干预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在因类分层探索方面,要从学科特点出发,考虑按知识点分类或是核心概念分类尝试等。

作为共同体的首席专家刘京海校长着力对项目推进难点进行了分析:一是分层标准制定和工具的开发方面,我们完全是先从基层出发的,再结合理论界的研究成果,边实践,再思考,逐步逼近真理,至少比原来的经验往前进一步。二是学程包开发方面,逐渐实行三度开发,突显个性化。一度开发是优秀教师基于经验的再造、重构与创新进行资源设计;二度开发即是基于使用数据找到学生的问题;三度开发是要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形成相应的矫正与干预对策。

最后,黄主任总结道:该实践共同体项目前期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课题实施已到中期,接下来需要重点思考,如何进行很好的梳理和总结。一方面是基于资源建设、应用模式方面的梳理;二是共同体推进机制方面的提炼。

活动尾声,市、区领导纷纷表示会给予这个项目大力的支持,支持学校一直做下去,期待共同体可以探索出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本项目后续计划得到上海市教委、市电教馆、市教研室充分肯定,表示将列入长周期的课题,给予长期支持。

自立项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共同体,已从当初的十二所,扩展到三十二所学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我们因为共同的教育愿景和志趣走到一起,携手探索数据驱动下的因材施教·因人导学的解决方案,未来一定可以乘势而上,共同书写出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