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正文
文中有画,画中配文 —— ——“双减”背景下《小石潭记》作业设计
来源:龚新越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3日

“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内容,探究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习得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同步协调发展,进而唤醒学生个体的潜能。

本周语文课,开始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教学。由于这是一篇“移步换景”的游记散文,我对板书进行了精心设计,根据柳宗元的行踪,我在白板上绘制着“小丘”、“篁竹”、“小潭”、“游鱼”等图像,带着学生跟随柳宗元的脚步一起游览小石潭。学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只是我的绘画水平有限,频频遭到同学们的质疑。

课后,我进行了思考,既然学生喜欢这种带有挑战性,重体验实践的活动,那我何不把笔纸交给他们,设计一个能够引领他们走向深度学习的个性化作业呢?于是,我布置了以下作业:根据文章内容画出示意图,并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名,配上300字左右的导游解说词。 这项作业的目的一在求实,要想绘制出符合文意的示意图,需要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梳理出作者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征。在配文时,不仅可以夯实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二在求新,这项作业瞄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能力点、生长点,注重学生“习得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同步协调发展,希望对学生个体潜能的唤醒和情感浸润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天早上我便收到了各式各样的图画和配文。虽然大多是用铅笔或中性笔绘制的,但细致的解读,新颖的命名,生动的配文都倾注着学生的心血。有的同学将通往小石潭的路命名为“青寂林”,因为“当你独自置身于这片竹林时,你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静寂”;而有的同学则将其命名为“星光大道”,因为再走几步便能享受到如“星光”般的美景。对于“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同学们的想法也五花八门,或名为“九转长溪”,或名为“蛇河”,或名为“清寥地”……不仅如此,他们的导游词让人读来也亲切有趣,“看”“听”“叮咚,叮咚”“后面的朋友”等等,仿佛真的是一个个小导游,让人身临其境。

在新的一节课上,我将几位同学的作业展示出来,并让他们以小导游的身份给大家做讲解,作为此次作业的反馈。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文言知识,体会到了柳宗元写《小石潭记》的复杂心境。我想,这种体验式的作业,能够引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切实感受学习内容的趣味与价值,是有意义的。它激励着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做更多的探索与尝试。